陶瓷行業正處在一個稚氣而浮躁的時期。告別了“暴利”年代,被寵壞了陶瓷企業似乎也逐漸認識到了品牌價值的重要,一時間,“中國名牌”、“國家免檢”、“馳名商標”……加冕不斷。讓人不由得想到一個笑話:口袋插一支鋼筆的人是個高中生;插兩支的個是大學生;插三支,是個修鋼筆的。
有調侃之味,無挖苦之意,反有憂慮之心。
值得慶幸的是,幾乎所有的稍具規模的陶瓷企業都意識到了品牌的價值。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媒體這樣列舉實例:國內某品牌瓷磚出口售價低廉,而一旦為洋品牌貼牌,單價立刻攀升數倍!這就是產品附加值,品牌的價值。
不少業內人士已經警覺,對于什么是品牌、怎樣培育品牌,目前陶瓷行業的認識水平是相當膚淺的,筆者也時常寄予憂思。但另一方面,筆者并不認為,整個陶瓷行業對品牌建設的認識有如某些觀察人士所指的那樣天真稚氣。問題恐怕還在于行業氛圍的過分浮躁!試想,都知道評上“中國名牌”有如黃袍加身,都一哄而上積極申報,誰還去精耕細作,規劃品牌之路呢?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最近陶瓷行業質疑之聲不絕于耳。行業媒體指出,不少陶企在申報中國名牌過程中提供的銷售數據涉嫌造假;最近評出的中國最具價值500品牌,華東一線陶瓷品牌諾貝爾沒能上榜,反見一些名不經傳者入列。更有甚者,佛山一家陶瓷廠出道5年就迅速披上“馳名商標”的冠冕,并稱“僅僅用5年時間即完成了品牌建設之路”。果真完成了嗎?業界不無疑問。
事實上,品牌是什么及如何培育品牌都非本文關注焦點,一來因為這不是一篇短文所能闡明的,二來筆者認為對于當下陶瓷行業,理順一些基本脈絡也許更為重要。
首先,品牌肯定不是證書的簡單堆砌。這里有一個淺顯的邏輯問題是,像海爾這類一線品牌當然既是中國名牌,也是馳名商標,但這些證書不過是構成其品牌價值的基本元素之一,僅此而已。完整的品牌概念必須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工程。
部分陶企在品牌建設之路上步伐稍前,它們成立品牌管理部門,有策劃、新聞專員從事媒介推廣,宣傳產品和企業形象。這無疑是一大進步,然而筆者仍要說,單一的媒體炒作距離品牌建設的本義依舊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