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字樓效果圖欣賞
=600) window.open('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7693.jpg');" src="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7693.jpg" width=600 onload="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border=0>
=600) window.open('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8405.jpg');" src="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8405.jpg" width=600 onload="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border=0>
=600) window.open('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9961.jpg');" src="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9961.jpg" onload="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border=0>
=600) window.open('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9915.jpg');" src="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05/20060516231639915.jpg" onload="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border=0>
...
位于阿布扎比東11公里沙漠地區的馬斯達爾城(Masdar City),有全球首個綠色烏托邦之稱,也是全球最大的政府投資主導的綠色新城,建立之始就是零碳排放為目標。馬斯達爾城由英國福斯特事務所(Foster and Partners)設計、阿聯酋皇室斥資150億到300億美元修筑。近日有中東麻省理工之稱的馬斯達爾學院新校園初步落成,同時標志著馬斯達爾城首個全方位利用太陽能的建筑誕生。
整個建筑百分之六十的能源來自一個10兆瓦的可再生太陽能裝置,百分之三十的能源來自自身屋頂的太陽能光伏板,建筑物內百分之七十五的熱水由太陽能來加熱,并應用自遮陽系統為建筑和其周邊環境降低能耗。
其大部分外墻采用了一種混合了當地沙石的玻璃纖維增強型混凝土板,外表呈赭紅色。其鏤空的窗花則是從傳統的伊斯蘭建筑中提煉出來的圖案,給予了整個校園建筑的地域特征。
...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1887-1965年)
柯布西耶是對當代生活影響最大的建筑師,是20世紀文藝復興式的巨人,是畢生充滿活力,永無休止進行創造的設計大師、建筑大師和藝術大師,在現代建筑運動中,他最有效地充當了前后兩大階級的旗手:20年代的功能理性主義和后來更廣泛的有機建筑階段。他是20世紀最多才多藝的大師:建筑師、規劃師、家具設計師、現代派畫家、雕塑家、掛毯設計師,同時他又是多產作家,出版有50多部專著及無數文章。
------------------------------------------------------------------------------------
勒?柯布西耶于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小鎮 Chaux-des-Fonds,查爾斯?艾都阿德?吉納瑞特 (Charles?Edouard Jeanneret)是他出生時的姓名。1920年,在他還是一名藝術家的初期,他就意識到自己的一生即將從事建筑而非嚴肅的藝術,因此,他更名為勒?柯布西耶。盡管他從未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教育,但柯布西耶受到過很多專家的影響。最初影響他的是著名的建筑大師奧古斯特?貝瑞(Auguste Perret),并教會他如何使用鋼筋混凝土。
1910年,他又受到與他一起工作的建筑大師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影響。然而,對他最大的影響來自他經常的旅行,同時他還從所從事的立體油畫和著色等工作中得到相當多的啟示。盡管他大部分的靈感來自于雅典的衛城(Acropolis),但他還是每天都去帕臺農神廟(Parthenon) ,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勾勒。他的大腦里完全充斥著古典的魅力。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豐富的建筑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于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致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
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轉化為建筑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并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他主張用傳統的模式來為現代建筑提供模板。他曾經申明,傳統一直是他真正的主導者,因此,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建筑不止從2 、3種角度,而是從4種角度考慮的,但后來他對自然界的領悟使其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鮮的空氣、明媚的陽光,還有來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麗,使勒?柯布西耶感覺到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風格去適應當今機器時代的發展。在所有的建筑都作為“機器時代的機器”時,人們也開始重視房屋的基本功能。他的目標是:在機器社會里,應該根據自然資源和土地情況重新進行規劃和建設,其中要考慮到陽光、空間和綠色植被等問題。
1911年,勒?柯布西耶在書中如是寫道:“我在幾何中尋找,我瘋狂般的尋找著各種色彩以及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間的平衡能夠使正午的陽光透過立方體進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在傍晚時分的彩虹也仿佛能夠一直延續到清晨,當然,這種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設計中使光與影充分的融合。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雖然我們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五個建筑學新觀點(一些人將其比作五個古典的柱型),其思想于1926年公布于眾。這些觀點包括:底層架空柱、屋頂花園、敞開的建筑物正面以及帶形窗。人們將這個建筑時代比作為機器時代,勒?柯布西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在考察整個城市中的偉大建筑、寬敞的空間、樹木和雕像等方面時,他都充滿了激情。1965年8月27日,勒?柯布西耶在Cap Martin海灣游泳時因心臟病發作而與世長辭。
------------------------------------------------------------------------------------
他豐富多變作品和充滿激情建筑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筑、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筑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追者遠遠的拋在身后。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筑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筑思想的源泉。
理論:
勒?柯布西耶與居住機器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出生于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1922年與堂兄在巴黎開設建筑事務所。柯布西耶是現代主義大師中著書立說最豐富的一個。他的現代主義思想理論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論文集《走向新建筑》中,這本著作雖然出版于1937年,但內中不少文章是他早就已經撰寫出來或已經發表了的,代表了他的總體設計思想。這本著作的文章,前后跨越幾十年,因此難免有些前后矛盾之處,內容也比較龐雜,但是在否定設計上的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在強調設計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觀點與格羅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強調機械的美,高度贊揚飛機、汽車和輪船等新科技結晶,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設計成的,它們只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鋼鐵與混凝土已經占統治地位,這說明結構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對建筑藝術家來說,建筑設計中老的經典已經被推翻,如果要與過去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過往樣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屬于我們自己時代的新的設計樣式已經興起,這就是革命。" 通過強調機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為機械美學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書是供人們閱讀的機器,在當代社會中,一件新設計出來為現代人服務的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它們的美學原則是獨特的,并不跟隨古典藝術的美學原則,只有面對這種新的社會狀況,我們才能把握新的美學立場和美學原則,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紀新時代的機械美學,在具體設計上,柯布西耶強調以數學計算和幾何計算為設計的出發點,一方面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理性特征,同時也體現了技術的原則。他是第一個提倡巴黎提主義藝術形式引入設計的人。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現代建筑國際會議",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筑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我伊別墅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許多建筑結構承重墻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騰空于地面之上;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后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筑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匯,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筑之一。在家具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于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征。
生平:
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約合(Jura),拉香?德?芳(La chaux-e-onds)。
1900年(13歲)進入拉香.德.芳藝術學校學習。勒波拉特尼埃(L’EPLATTENIER 1874-1946)。
1902年柯布西耶在都靈國際裝飾展上以一只雕刻手表獲獎。
1907年(20歲)柯布進行第一次學習旅行,目的是去看歐洲的一些杰出的建筑與藝術。旅途中柯布繪制了許多精美的速寫與水彩畫。同時拜訪了嘎涅、貝瑞以及霍夫曼。
1910年柯布結束旅行回到母校,并受學校之托再次出行到柏林研究德國裝飾藝術。在德國接觸到德意志制造聯盟,并接觸到彼得?貝倫斯、格羅皮烏斯以及密斯?范?德?羅。
1911年柯布再次到中歐和東方旅行,并于年底回到母校-拉香?德?芳藝術學校。
1913年柯布在拉香?德?芳開辦自己的事務所。
1917年柯布移居法國。1930年柯布加入法國籍。
1920年改用筆名勒?柯布西耶,并同奧占芳以及其他的一些詩人、畫家、雕刻家等人共同出版了《新精神》雜志。
1923年柯布將《新精神》雜志上的文章匯集出版,書名定為《走向新建筑》。
1928年,他同W.格羅皮烏斯、L.密斯?范?德?羅等人組織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他多次參加各國的建筑設計競賽,并多次獲得榮譽學位。
1965年8月27日逝世。
主要建筑作品與論著
主要建筑作品:
年代不詳 佛萊別墅(Villa Fallet)
1927年 國際聯盟總部設計方案
1928年 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外觀 圖1-1至1-3,室內 圖1-4至1-10,
二層中廳 圖1-11至1-16, 底層獨立支柱 圖1-17)
1930-1932年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Pavillion Suisse A La Cite Universitaire A Paris)
1936年 巴西里約熱內盧教育衛生部大樓
1946-1957年 馬賽公寓大樓(L’unite d’Habitation ,Marseille)
1950-1953年 郎香教堂(La Chapelle de Ronchamp)
50年代初 印度昌迪加爾城市規劃
主要論著:
1923年 《走向新建筑》
附:柯布西耶作品集
...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國柏林,父親也是一位建筑師。1903至1907年間,他就讀于慕尼黑工學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貝倫斯的建筑事務所工作。1914年在科隆舉辦的現代工業設計大展上他依據預制設計原理所作的示范工廠和辦公樓設計使他在建筑界名聲大噪。他在此時曾致書魏瑪大公,陳述他建立新型的藝術與工業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的理想。但由于戰爭爆發,格羅皮烏斯應征入伍,直到1918年戰爭結束之后,魏瑪共和國認識到自己在戰后德國重建和穩定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對能夠重振德國經濟的一切建議都給予關注,格羅皮烏斯的設想便得以受到重視。1919年3月16日,魏瑪政府內務大臣弗里希正式任命格羅皮烏斯為魏瑪的撒克森大公藝術學院和撒克森大公藝術與工藝學校(戰前凡•德•費爾德曾任該校校長)校長。3月20日,經大公同意將兩所學校合并,成立國立建筑設計學院,即“包豪斯”。
格羅皮烏斯堅定地貫徹自己的原則,決心使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團結藝術家和建筑師、工程師一起創造新的實用而美觀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工業制品和房屋。為培養能擔負這個任務的新型設計人才,包豪斯的教學采用了“工廠學徒制”,學生入學后須先經過半年的基礎教育,學習的內容包括“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廠原理與實習”。基礎教育完成后,學生方能進入工廠和工作室,接受三年的學徒制教育。成績合格者獲“技工證書”,成績優異者可經過考試升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才能得到“包浩斯文憑”。
由格羅皮烏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是現代設計的重要文獻,也是現代設計教育的最高綱領:
“完美的建筑乃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標。藝術家崇高的職責是美化建筑。……建筑家、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一幢建筑是各種美感共同組合的實體。只有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注入建筑的精神,免于淪為可悲的‘沙龍藝術’”。
“建筑家、雕塑家和畫家們,我們都應當轉向實用美術。”
“藝術不再是一個專門的職業。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之間并沒有什么根本的區別。藝術家是一個能夠隨心所欲的工藝技師,上帝賜予的靈感使他的作品變成了藝術。然而,工藝技術的熟練對每一個藝術家來說均不可或缺,真正的創造力、想象力的源泉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讓我們建立起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里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立起屏障的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我們的雙手建造起一幢將建筑、雕塑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并且以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臂,將它矗立在云霄,使它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1928年,他與勒•柯布西耶等組織國際現代建筑協會,1929至1959年間,任協會副會長。1934年,他離開德國赴英國開業。1937年,他定居美國,任哈佛大學建筑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榮譽教授,參與創辦該校的設計研究院。格羅皮烏斯在美國廣泛傳播鮑豪斯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現代主義建筑學派理論,強調在建筑中運用精確的數學計算,促進了美國現代建筑的發展。他在美國還從事設計實踐,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筑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筑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的建筑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筑界所推崇,此外他對玻璃幕墻的構造有著重要的貢獻。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筑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這些觀點首先體現在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中。兩幢建筑均為框架結構,外墻與支柱脫開,作成大片連續輕質幕墻。法古斯鞋楦廠的幕墻由大面積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屬板裙墻組成,室內光線充足,縮小了同室外的差別;房屋的四角沒有角柱,充分發揮了鋼筋混凝土樓板的懸挑性能。展覽會辦公樓正面兩端各有一個全玻璃幕墻的圓塔。里面的螺旋形樓梯與上下樓梯的人全部暴露出來。這些作法在后來的現代建筑中,特別是在百貨商店和療養院之類的公共建筑中廣為應用。上述兩座建筑不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現出新的美學觀點,并且說明功能和美觀是同現代材料和結構技術分不開的。
注:什么是“包豪斯”
“包豪斯”這個譯名,它是德語中的專有名詞Bauhaus的音譯,在德語中本來并沒有這個詞,是包豪斯的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1883?1969)自創:他把德語中已有的一個復合詞Hausbau(房屋建造)顛倒了一下,把基本詞變成了限定詞,把限定詞變成了基本詞,故而Bauhaus從字面上講它的意思無非就是“造房子”,而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它是指格羅皮烏斯1919年在魏瑪創立的德國古典現代主義中最為著名的一個藝術和設計流派,該派在1919―1933年產生的創作(建筑、工藝設計)對世界的建筑藝術和工藝設計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繼199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2004年教科文組織又將以色列特拉維夫市中心的約有4千多座包豪斯建筑的成片建筑列入名錄。一個現代建筑設計流派的建筑兩次被列入名錄,這種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作品
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
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德紹的包豪斯建筑。它建于1925―1926年,為包豪斯學校設計,是格羅皮烏斯的代表作。校舍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共分三部分:1、教學樓,2、生活用房(包括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廚房、鍋爐房等,宿舍為六層,其余為兩層),3、四層的附屬職業學校(與教學樓由過街樓連結)。后兩部分均為混合結構。從學校步行五分鐘即到教員的小型住宅區。設計強調實用功能,充分利用現代建材、結構,表現簡潔、通透,用不對稱的造型來尋求整個構圖的平衡與靈活性,用非常經濟的手段表現出嚴肅的幾何圖形。包豪斯創立發展階段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百廢待興的時期,為了有助于解決平民百姓的住房問題,包豪斯著重研究小面積住宅和建筑工業化,并注意建筑單體與群體、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問題。包豪斯的設計從房屋到茶壺、臺燈,汗牛充棟無所不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中,包豪斯強調設計家要著眼于工業大生產,要為大多數人生產實用美觀的物品,而不是為少數的富豪生產奢侈品。
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墻。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墻,成為后來多層和高層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墻的先聲。
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筑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筑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臺。在總體布局上,為了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摒棄了傳統的周邊式布局,提倡行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40年代初和M.L.布勞耶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
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象征著上海市的發展,它是進行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的一流體育設施。
我們致力于將這座設施的開閉結構完美實現。牡丹是中國的國花,白玉蘭是上海的市花。我們在這兩種花的基礎上,設計并提交了此次華美的國際賽事中心。上海是一個多雨的美麗城市,夏季日照比較強烈。主網球場的設計象征了中國之花,牡丹;而副網球場的設計象征了上海市花,白玉蘭。本方案中的開閉結構極具代表性,其屋頂的開閉方式是至今為止世界首創的開閉形態。屋頂的開啟完全演示了牡丹和白玉蘭的開花形態。其開啟時間為7分30秒,一次開啟所需能源成本僅為1元人民幣!當屋頂開啟后,它可以遮擋周邊的日照。這樣,它就象大樹的綠蔭一樣,形成一個清新的環境,使場內外的觀眾和人群心情舒暢。
主球場的可動屋頂有8片,副球場的可動屋頂有6片,它們是組成牡丹和白玉蘭的花瓣。1片「花瓣」重達100t,每個花瓣都是在各自的支點上同時進行旋轉。在花瓣下部,斷面是倒三角形,平面為圓形桁架旋轉,從而支持花瓣。各花瓣由4個部分與下部鋼骨桁架相連接,是可動的,整體為懸臂梁形式。即使在臺風掀卷時,它也具有充分的抵抗強度。關閉時,位于中央部的鎖定銷將起到固定作用。各個花瓣靠橡膠緩沖物閉合邊緣,關閉時,相鄰的緩沖材對頂從而形成了下部的導水槽,雨水可以通過這個槽向外排水。這些旋轉驅動裝置是具有相當的實踐經驗的形式。如果用特氟隆膜來做屋頂材料,在比賽時,會影響選手的水平發揮,所以,我們采用了金屬(亞鉛合金)屋頂。對于比賽選手來說,在我們這種開閉屋頂機能結構的環境下,他們可以比較容易進入狀態發揮自己的水平。
夜晚,依然可以展現網球中心的華美。在燈光作用下,我們可以看到球場的斜圓形狀的影子,好像懸浮著的兩個圓盤。在其下部琳瑯排列著小商鋪、小餐廳等,他們生意紅火熱鬧非凡。對于來到這兒的比賽選手也好,觀眾也好,作為國際性賽事的網球中心,花的網球場將成為他們美麗的驚嘆的回憶。
該項目是由davide macullo architects設計的瑞士鋼鐵和塑料公司的新總部----“ jansen campus ”。項目位于瑞士oberriet,工業園區北端。建筑是由許多各個方向傾斜、大小不同的斜面組成,利用典型的視覺空間平衡。該項目始于三年前的概念設計,并已成為一個區域重要性的現實,代表真正的瑞士產品的質量、設計、工藝、建筑和經濟。建筑符合嚴格Minergie標準:有效地使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建筑用戶生活質量,維護成本等等。
建筑師:Davide Macullo Architects
地點:瑞士 Oberriet
完成時間:2012年5月
總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
...
歷史與現實的完美交融――朱雀門文化解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在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房地產項目),除具有商品的屬性外,它還是城市的一部分。一個負責任的開發商,當取得一塊土地時,首先要研究這塊土地的屬性,因為從這時起開發商就已肩負起城市建設的責任。
朱雀門地處二環皇城內,護城河畔,于陶然亭的靜美與先農壇肅穆的合抱之中,生發出一片新天新地,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完美交融,使氤氳此地的千載文脈,延綿不絕。
一、先農壇?皇家地脈
與朱雀門一墻之隔的是昔日皇家園林先農壇,它是古代帝王祭祀先農神的地方。從建壇以來,明清26位皇帝在此祭祀先農,其中乾隆皇帝在位時就先后28次來先農壇親耕。在朱雀門,在先農壇的暮鼓晨鐘中,無時無刻不感受到逝去歲月中帝王的威嚴,皇家的氣象,感受到在對于土地的那種敬意中帶有詩意的情懷。
朱雀門占地11.4公頃,總建筑面積21萬平米,作為二環內罕見的高檔低密度居住社區,朱雀門擁有無與倫比的絕版地段:左依先農壇,右臨陶然亭,前望二環路護城河,儼然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圍之中。與這種文化氛圍相對應,朱雀門定位為典型的中國式豪宅,大氣端莊,完美的銜接了蘊含于這塊土地的千古文脈,斯地方有斯景,斯景方有斯樓。這是真正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建筑。
二、朱雀門?漢唐風范
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式豪宅,朱雀門充滿了皇家地脈的鐘靈毓秀之氣,處處浸透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
在古代的地理方位中,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朱雀為正南,是最為尊貴的位置。朱雀門位臨先農壇西側,于北京的正南方,正是朱雀正位,開發商將案名直接定為朱雀門,其隱藏的雄心和產品的尊貴品質昭然若揭。
朱雀在華夏文明的早期被稱之為玄鳥,曾作為商朝的圖騰和吉祥物;到秦漢時期,玄鳥演變為朱雀,其神態昂然,極具惟我獨尊的氣度;唐宋后,朱雀為鳳凰所取代。鳳凰也許更加精致、典雅、高貴,但是朱雀意象所蘊含的勃勃生命力確是鳳凰所不能比擬的。朱雀意象盛行的時代也正是中華民族最為繁榮昌盛的年代,開發商將項目名稱定為朱雀門,暗喻當今國力正蒸蒸日上,與漢唐時代有相似之處。
三、對話?古今
人們緬懷歷史,尊重歷史,并不意味著全盤復古。在社區規劃上,朱雀門充分考慮左臨先農壇,右瞰陶然亭的特點,將最為尊貴的6套頂級別墅安排在相鄰先農壇的位置,依次為四層半、六層的板樓,最西側為八層板樓,居高臨下,盡攬陶然亭的秀美風光。
朱雀門的園林由日本TAM設計大師秋山寬領銜擔綱,道法自然,以中國獨有的四合院式圍合為設計主題,圍繞分布在社區內的5棵參天古樹及社區內自然形成的坡地展開,充分考慮光影效果,使整個社區生意盎然,而不失莊重。
朱雀門建筑設計用現代建筑材料繪制成層層疊落的城墻效果,并將光學原理應用于立面設計中,創造出外觀深邃、沉穩、大氣的秩序感、雕塑感。在室內設計上,朱雀門盛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室內設計大師梁志天先生親自主持,將更多的設計元素融入于極盡奢華的裝飾中,讓業主像王公貴族般真正感受到高品質、高品位的現代生活。
人們將建筑稱為凝固的音樂,凝固的詩歌。在朱雀門,這首詩歌是和諧的,歷史和現實在朱雀門默默無聲的對話交流,沒有對抗,沒有劍拔弩張,一團和氣,生機盎然。
Moshe Safdie and Associates將在新加坡建造前所未有的空中花園。這個沿河的建筑項目MARINA BAY SANDS將成為人們的活動中心,一個微型城市。主建筑是50層高的三個塔樓。塔樓的頂端是巨大的空中花園。
...